重庆地铁为什么深?
首先,从结构方面来简单说一下原因。重庆的地质条件是比较复杂的,既有丘陵又有盆地,而且地层倾角较大;其次,重庆市是山地城市,道路网呈放射状分布,地铁建设需要在保证通行的情况下深入地下。 然后,我们从历史角度来看一下问题的原因。重庆曾在民国时期修建过民兵隧道,但是后期由于战争等原因被毁坏,所以20世纪50年代在修建长江大桥时,才有了“深挖洞”的工程。虽然当时没有建成地铁,但是却为如今的地铁工程建设提供了借鉴经验,即在城市中心区域深度挖掘隧道构建地下空间。
最后,我们再来说说为何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建设地铁。这其中有政府层面、经济层面的原因,也有技术方面的考量。 首先,我们认为的技术层面的原因在于轨道交通1号线在施工过程中遇到了岩溶(可简称岩溶突水)灾害,因此不得不停工进行处理。随后在1997年8月1日重新恢复施工,然而到了1998年6月底,又因为岩溶灾害而中断了施工进度。经过了多次处理和试验之后,直到1999年4月才最终确立了解决方案。当然,这是比较官方的解释。我认为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资金和技术上的不足导致之前在建的轻轨项目无法继续推进,因此作为替代方案的地铁建设提上日程。
重庆地势西高东低,高低起伏的横断山脉在重庆的辖区呈南北方向绵延,重庆主城区依山城两江而建,辖区内的“九开八闭”十七座山脉将市区切割,高低差、坡度差、水系差造成了一定的限制。
重庆轨道交通主要服务于跨山、跨江的长距离出行,大部分线路纵穿城市的坡地、沟谷地带,且与线网规划“组团快、区间慢”的服务理念相适应,线路以快速通过为主,而非慢速停站服务为主,从而造成重庆轨道交通线路存在隧道多、高架多、起伏多的线型特点。
简单地说,这就是为何很多网友在外地坐地铁的时候,会有一种“平”的感觉,而坐重庆的地铁,有一种“颠簸”的感觉。事实上,是因为重庆的地势起伏更大,地铁线路落差更大,山城地铁的线路纵断面的坡度也更“厉害”。
为了保证地铁列车能顺利地“爬山”,重庆修建地铁的时候,就要选择打挖隧道,采用地下方式修建。这也就是为什么重庆的地面“看不见”地铁——因为修到地下了!在修地铁的时候,遇到“山多、坡多、江多”,就无法修建地铁高架,所以重庆地铁大多为“全地下线路”,这也形成了重庆轨道交通的一大特点:全地下线路较多,地面线路、高架线路较少。